“拯救股骨頭壞死的干細胞
經歷過2003年SARS病毒洗劫的部分患者,經過醫務人員的奮力救治以后,盡管撿回一條命,但部分人又面臨著股骨頭壞死的威脅。
股骨頭壞死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和難治性疾病,其發病率高,多發于30-50歲的中青年人群。股骨頭因其特殊的解剖結構,極易發生缺血壞死,壞死一旦發生,而不給予任何干預,患者的病情就會沿著壞死-塌陷-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這一方向發展,開始表現為髖關節不適或疼痛,逐漸患者的活動和行走功能部分或徹底喪失,生活能力和勞動力喪失,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而且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根據發病原因不同,股骨頭壞死在臨床上可分為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類。其中,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為股骨頭血液供應被直接破壞所致,如髖關節脫位( 前脫位、后脫位和中心脫位) 、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髖臼骨折等髖部外傷均可阻斷股骨頭的血運導致股骨頭壞死的發生。

而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主要與長期使用皮質激素、酗酒、脂肪代謝紊亂、結締組織病、減壓病、高尿酸血癥、血紅蛋白病及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因素有關。有研究指出,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和酒精是導致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兩大重要原因。而據數據統計,激素性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居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首位。
1.臨床治療

目前,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傳統方法有藥物、髓芯減壓、高壓氧治療、骨瓣移植等,但是這些方法只能改善功能,延緩病情,不能逆轉及治愈股骨頭壞死,最終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必然的選擇。
干細胞不僅具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還具有無限的增殖能力,且來源豐富( 源于自體骨髓、脂肪組織等) ,易于獲取,目前已成為醫學研究的熱點。近年來,干細胞工程在醫學中的應用已取得重大進展,尤其在骨科研究領域。因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且在一定誘導下具有成骨分化能力,所以為其在骨科臨床上的應用提供了依據; 目前大量關于干細胞干預骨疾病的實驗已取得一定成果,且部分成果已用于臨床,從而為其在骨科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研究進展
有研究表明,干細胞具有促進血管生長作用,提示干細胞在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及其修復過程有重要作用。
Rastogi等通過研究指出,在髓芯減壓的基礎上移植自體BMMSCs治療可明顯改善股骨頭壞死的癥狀、縮小病灶。
Mao等對62 例接受經旋股內側動脈注入BMMSCs的股骨頭壞死患者進行隨訪,結果發現經動脈灌注BMMSCs治療股骨頭壞死可達到滿意的臨床效果。經動脈灌注BMMSCs可上調血管生成相關細胞因子的表達,降低骨內壓力并改善股骨頭的血液供應,且該方法具有創傷小、不良反應少等特點,提示經動脈內輸注自體BMMSCs可能是治療股骨頭壞死可行且相對安全的方法。
有報道將骨骼肌干細胞和自體骨通過打壓植骨移植到5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中的4 例,另1 例作為對照,通過離體細胞培養驗證細胞活性和放射學檢查隨訪患者。
結果顯示,(1) 癥狀方面: 實驗組3 例患者在22~44 個月的隨訪中仍無癥狀,1例由于廣泛的股骨頭壞死需要行THA;對照組癥狀仍無改善。(2) 組織工程學方面: 實驗組3 例患者具有成熟的組織學結構,骨密度和軸向壓縮強度比未接受治療的要強。

為了更好的造福于患者,許多科研人員加入了拯救股骨頭壞死的研究行列。如Chen等的研究顯示,股骨頭壞死與干細胞的成骨能力有關。有文獻指出,干細胞的成骨活性和復制能力在股骨頭壞死修復中起重要作用。這在康凱等關于應用BMMSCs治療股骨頭壞死的研究中得到證實。另有研究表明,干細胞具有促進血管生長作用,提示干細胞在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及其修復過程有重要作用。
股骨頭壞死是中青年患者的一種破壞性疾病,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有些患者需要在年輕時就要進行全髖關節置換,為了避免該患者人群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早期診斷和優化關節保護方案尤為重要。同時作為拯救股骨頭壞死的干細胞應用研究,為該類患者的治療注入新的方案及希望。
文章來源于:網絡
文章來源于:網絡
- 上一條 世界臍血日!帶您走進臍血的世界
- 下一條 最后一頁